從1904年皮葉克尼斯提出天氣預報是一個物理初值問題至今,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,氣象數據的應用實現了質的飛躍。特別是近20年,氣象數據已經增長了近千倍,觀測信息量越大,所蘊藏的真實信息越多,“招牌菜”的口感也就越豐富,而原材料的加工使用也被日益關注。尤其是大數據時代,氣象數據怎么用就更為關鍵。
隨著大數據時代深入人心,氣象搭載上這趟開往智能地球的列車是必然之選。2015年,氣象大數據將著眼于“魚到漁”的改變。觀測數據高速增長,可能因為用戶使用不當無法升值。在這種情況下,建設服務平臺、開發軟件服務,讓氣象大數據成為城市社會建設的“基礎設施”是明智之舉。